第488节
作者:
我是蓬蒿人 更新:2023-03-13 13:03 字数:8286
这一瞬间,世间再无山水,再无田野,再无村舍,甚至没有天地。
只有这支不可一世、犹如洪流般的铁骑。
如山如云,铁甲铮铮。
何仲锡怔怔抬头,望着这支铁甲从眼前奔过,数千骏马、甲胄、长槊、横刀、劲弩,犹如天兵天将。
道上尘土蔽日,将他淹没。
待尘土散去,何仲锡回望县城,那支铁甲大军早已远去,彼处,城门紧闭,城头之上,竟无一兵一卒。
这就是他要从军后去厮杀的唐贼?
他就是要斩下百千万颗这样的头颅?
何仲锡感到极度的荒诞与骇人,以至于这个念头只是冒出来,他都吓得尿了裤子。
第779章 莫离献策定滁州,冯道驱至寿春城(三)
两百余里关山,在西边亦或说南边的半段中,山势最宽的地方远超五十里,以至于形成两条平行山体,中间有峡谷。清流关扼守关山中点,距离滁州城不过二三十里的距离。这回吴国出征楚地,早先是李从荣领兵援楚,而后李从璟出人意料挥师南下攻打寿春,虽然被高审思挡住了些时日,唐军更是直到今日也没能将寿春城打下来,但说到底,这个时间并不长,哪怕是到了今日,也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李德诚与刘信各自领兵救援寿春,出发的就更早,虽然李从璟一直在说没能迅速拿下寿春,是唐军入淮第一战就遭到了失利,但实际上这也是相对而言,金陵方面再如何行动迅速,也不可能在短短一二十日的时间内,就拟定出兵策略而后调集兵马还及时赶到了定远与涂山,李德诚与刘信临危受命,固然是因为他们本身资历足够,也是因为他们本就是驻扎在寿州附近的吴国大将。刘信原本坐镇楚州,李德诚就在滁州当差,他们俩率领的军队是吴国江北藩镇军不假,却也是吴国在江北仅有的机动兵主力,金陵想要支援李德诚与刘信,也不过在名义与后勤上,十多万吴军都在楚地,短时间内金陵哪里还有兵马可调?此时不仅滁州防备空虚,便是金陵,也没有富余兵力。
但从另一方面说,虽然江北暂时没有太多兵力,可若是战事持久,唐军数月半载没有大的收获,不去说江北十四州,东部的四六七个州要招募些勇士充实各地防御,再拼揍些兵力运到前线加强力量,并不是甚么难事,哪怕是金陵无兵可调,江北仅凭那张大网与自身力量,也能跟不到十万的唐军斗上一斗。
于此观之,对唐军而言,定远县的战事必不能继续拖下去,李从珂与李德诚的平局,实际上就是大唐在江北的败局,哪怕孟平最终带领百战军夺下濠、楚二州,只要李德诚、高审思还在,李从璟就腾不出手来,若是徐知诰不着重加强江北防御、进行反攻倒也罢了,李从璟还能在江北勉强维持一个与吴国的平手,一旦徐知诰那么做,这趟出征江北的结局就不好说,更何况比之吴国的本土作战,唐军远道而来,在后勤补给与地利人和上本就不占据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君子都三千骑南下,出击清流关,是奇策也是必然。
不同于从定远县绕行关山的巨大周折,从寿春南下的君子都,直到关山西脚,走得也是类似直线,而后顺着关山东上,绕行的路程并非不能接受,至于沿途州县包括滁州的些许兵力,早年纵横千百里草原如若等闲事的君子都三千铁甲,根本就不曾放在眼里,大唐的水师的确不如吴国,但论及陆军尤其是马军,李从璟半分都没有要畏惧吴国的意思。
三千骑过了慎县之后,基本就到了关山西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沿山北上,再行百里,就能到达清流关背后。君子都轻装简行,没有携带辎重,将士干粮都只够几日之用,速度奇快的同时,颇有些背水一战的意味。但李从璟心里清楚,这并不是背水一战,只是一次战术层面上的迂回奔袭,到了如今这个层面上,他也不会去玩背水一战这种变数太大,过于依赖运气的所谓壮烈之举。当初淇门建军的时候,为了树立威信收买人心,他可以雪夜袭长和,回去的时候还亲率精兵为缴获的财货断后,那是形势所迫,他要出人头地在乱世上位,就必须敢打敢拼杀出一条血路,如今的秦王早已过了原始积累期,再这般亲身犯险,他这位秦王就有些不拿自己当太子了。
在君子都沿关山东上的时候,有一队百余人的青衣脱离大军,直奔大江而去。
……
清流关。
寿春战事紧急,李德诚携兵北上,自然不会留有余地,因而无论是留守滁州还是把守清流关的吴军,都不太多。这一日,清流关的守将依照往常模样,在关隘巡视,只不过他面朝的不是南方而是北方,清流关是一座防御北面的关隘,吴国大军也在清流关之北的定远县作战,清流关守将自然日夜向北方张望。时至今日,清流关已经戒严,无论是商贾还是百姓,皆不得从清流关踏过,逃难的百姓实在太多了些,保不齐就会有唐军细作混入其中,清流关守将不敢大意。此处距离定远县百里左右,因为关山阻隔的原因,无论定远县战事如何激烈,这里都不能听闻得到,不过清流关与定远县之间每日里都有斥候往来,清流关守将倒也不虞定远县战况自己不能及时知晓。
“昨日一战,大帅再度与唐贼战平,照此下去,也不知战事如何才能有所进展。”清流关上,守关副将满面忧色,“唐贼战力强横,不容小觑,刘将军已经败北,若是大帅再不能建功,寿州形势就危急了。”
守将扶墙远望,默不作声,虽然副将说李德诚与李从珂战平,那也不过是照顾李德诚的脸面罢了,昨日一战,唐军中几员猛将猛攻猛打,势不可挡,李德诚虽然不至于落败,但也损兵折将,可以说形势很不乐观,他叹息道:“唐贼来势汹汹,又分明是早有预谋,出征定远县的李从珂又是沙场宿将,并不容易对付,大帅屡施奇计都没能建功,这仗的确不太好打。然则,寿春既然城防坚固,若是定远县战事不利,大帅还能退守清流关,只要清流关仍在,唐贼在江北就无法施展拳脚,他日金陵再遣援军,必能破贼。”
副将忧心忡忡道:“大帅锐意进取,临行前便说过,定要击退唐贼,此时只怕不会轻易退却。那李从璟成名日久,不仅娴熟沙场之道,更时常有惊人奇谋,也不是好相与的。”
守将摇头道:“大帅虽有克敌报国之心,但并非鲁莽意气之辈,若是战事果真不可为,大帅自然知道该当如何。你我奉命把守清流关,当严查唐贼斥候与细作,万不能给他们背后捣鬼的机会。必要时候,要做好接应大帅的准备。”
副将点头称是。
守将还想说甚么,忽然眉头一皱,因为他看到一员小校急匆匆跑过来。
“将军,大事不好!”来人惊慌不已。
“何事如此惊慌?”守将皱眉,佛然不悦。
“他……他来了!”来人满头大汗磕磕巴巴。
“谁?谁来了?”守将眉头皱的更紧。
“李……李从璟,君……君子都!”来人满面惊骇之色。
“甚么?!”守将心头大惊。
他睁大眼睛向关外看去,彼处山平道静,草木如常,并无一兵一卒。
“将军,不……不是前面,是关后!”
守将勃然变色,怔怔道:“这怎么可能?!”
仿佛是为了回应他的这句话,关后忽的杀声大震,一支铁甲大军滚滚如洪流,杀向关隘来。
黑云压城城欲摧。
……
滁州城。
“怎么回事,何处传来的厮杀声?”
“好似是清流关!”
“唐贼杀到清流关了?!这怎么可能,我等并未接到大帅撤防清理关的消息……”
“我等也不知实情!”
“还不速速遣人去打探!还有,速报州府!”
对话发生在滁州城头,一员守城都头望着清流关的方向,神情紧张而慌乱,眼中满是茫然与不可思议。
唐军攻打寿春,李德诚率军前去救援,战事最不济也在濠州一带,滁州可是相隔甚远的后方,理当十分安全才是,怎会突起战事,还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
没多时,滁州城刺史府与节度使府的官员,以及滁州驻军的将领,纷纷赶到西门城头,清流关距离滁州不到三十里,彼处的交战声很容易就能传过来,他们汇聚到城头,虽然不能相信唐军已经到了清流关,但清晰可闻的厮杀声,却无一刻不在冲击众人的头脑,以至于每个人都满面惊骇。
唐军既已杀到了清流关,李德诚在何处?为何他们之前没有得到消息?李德诚是不是败北了?清流关还守不守得住?清流关若是守不住滁州城肯定不安全!
“去往清流关打探消息的斥候为何还未返回?!”滁州刺史声音颤抖,又急又恼。
“斥候早已发出,照理早该返回,却不知为何迟迟没有动静!”守将面色很是不好看。
“来了,斥候回来了!”没多久,一名官员指着官道上出现的一队精骑,惊喜的叫出声来。
守将细看两眼,待对方近了,吃惊道:“那不是我军斥候!”
“甚么?!”
这队不过二三十骑的马军甲胄鲜亮,威风凛凛,大摇大摆奔驰至城前,丢下十余颗人头,一言不发,转身离去。
城头上的众人一头雾水。
直到对方走远,身形消失在道路上,滁州才打开城门,派遣军士去查看。而后众人就得到汇报,那些人头,乃是他们先前派往清流关的斥候。
“这……唐贼莫不是已经攻占了清流关?大……大帅他?”一名官员双股战栗,虽然他从未觉得战争可怕,但当战争悄然降临,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这可如何是好?”
“清流关到底丢没丢?”
“滁州城还守不守得住?”
“从寿春到清流关,唐军来的未免了太快了,这态势根本就抵挡不住啊!”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惶然失色。
守将沉吟不语,出兵清流关的话,他根本就说不出来,若是李德诚三万大军都败了,他这城里的些许兵力,还不足李德诚十分之一,守城恐怕都做不到,哪里还敢轻出?精骑迂回数百里奔袭敌军后方,这样的战例守将想都不敢想,姑且不说这样的精骑对吴国来说太奢侈了些,吴国将领多年来的征战,因为多是水师出力与马军不够精锐的原因,根本就不曾涉及过。
刺史此时脑海中只回荡着一个声音:跑,还是不跑?
第780章 莫离献策定滁州,冯道驱至寿春城(四)
在滁州刺史就跑还是不跑的问题天人交战时,远在百余里之外的定远县,李从珂与李德诚连日来的大战终于有了要分出胜负的趋势。在接连三日损兵折将之后,伤亡超过三千之数的吴军并没有如李德诚所期望的那般,在困境与逆境中愈战愈勇。反而应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兵久战则失锋锐的古训,到了这等时候,哪怕是李德诚这位三军主帅亲自上阵也无济于事,作为统领数万大军的将帅,战事一旦到了需要自己亲自上阵,才能稳住阵脚挽救颓势的时候,多半已经没有亲自上阵的必要,那意味着三军将士已经无力再战,哪怕主帅冲锋陷阵能有一时之功,对大局根本也起不到太大作用。于是,退守清流关不再是李德诚几位幕僚的建议,也成了军中将领的呼声,这几日来,每日败阵,虽然大阵没有被击溃,但局部失利怎么都遏制不住,若非李德诚深谙战阵之道,只怕吴军早已叫唐军给冲散,每当有将领来请命退守清流关,李德诚就怒不可遏,这种怯战的表现在他看来就应该拉出去砍头,以正军法,然而当请命的将领多了之后,就是人心可畏了,李德诚也感到心中寒意逼升,他再有威望再有魄力,也不可能不顾忌军心,那样做的后果不仅可能是大军败阵,更有可能引起士卒哗变,虽然李德诚不担心自己麾下的将士对自己如何,但战场上只有所以有逃兵,大战之时军阵之所以一溃千里,祸根往往早已埋下,李德诚虽然不知道量变产生质变这个说法,但类似的道理他却清楚得很。
黄昏收兵,李德诚不等伤亡统计出来,就不得不召开军议,准备下令大军撤往清流关,与唐军交战而不胜他固然难脱干系,但若是败在唐军手里,只怕他来日到金陵的时候不好向大吴皇帝与徐知诰交代,匹夫之勇知进不知退,殊不知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勇气,很多时候承认自己的无能要比与人死磕来的更加艰难。军议上,众将沉默不语,都不敢说话,今日一战数名将领坐镇的军阵都面临危机,若非李德诚调度得当,恐怕此时他们已经不能安然坐在这里,内心有愧固然不错,连日来每当有将领请求退守清流关,都没在李德诚这里讨到好脸色,故而今日众将也就不敢轻易言语。
“眼下战事不利,将士颇多伤亡,为长远计,本帅意欲退守清流关暂作休整,来日再作他图,诸位以为如何?”当李德诚不急不缓说出这话的时候,帐中诸将都不可置信的睁大眼,齐刷刷看向李德诚。
转变来的太突然,亦或说李德诚突然变得太好说话,让众将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难以接受。
倒是李德诚的几位幕僚这时候纷纷言语,称赞李德诚睿智。直到李德诚对众幕僚的言论点头收下,众将这才确定李德诚的确不是用这个法子,来鉴定众将中谁有临阵脱逃之心,而后枪打出头鸟。心思机灵些的将领,大多已经反应过来,李德诚说到底戎马一生,甚么样的沙场战事不肯见过,如今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姑且不说李德诚是否变得胆小谨慎了,但大抵知道战事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如今虽说唐军连战连捷,吴军步步失利,好歹寿春并没有丢,局面还没到非要鱼死网破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退守清流关,在战略上的确会占据很多主动,李德诚何乐而不为?再者他与李从珂苦战多日,在有将领进言他退兵时他仍旧奋躯向前,与唐军殊死相搏,尽力也尽力了,如今明知事情不可为,暂时退守清流关以备来日,无论是谁都不能指摘他的不是。想通这些关节的将领,带头表示拥护,那些还蒙在鼓里的家伙,此时也知道该怎么做,虽然寥寥几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猛将,仍旧嚷嚷着要与唐军不死不休,到底没能左右大局。就这样,退守清流关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李德诚也不耽搁,他向来是雷厉风行的性子,当即作下布置,大军今夜就悄然退往清流关,其中包括辎重如何处置、由谁断后等细节都迅速确定下来。
这边厢,李德诚急议退守清流关,那边厢,李从珂正在军帐中大发雷霆。李从璟给他的三日破敌之期已经过去,大军却仍旧没能击败李德诚,这由不得他不恼怒,李从璟治军严明、认军法不认人的作风谁人不知,当年李从璟平定江陵时,连亲信如君子都主将,因为没有如期攻克一座县城,立即就被革职去做了一名马夫,数年间不曾得到起用,那还是江陵局势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李从珂心中透亮,他原本请命来阻击李德诚,根本就没打算要三万将士,只要李从璟能给他两万侍卫亲军,他就敢来与李德诚争一争胜负,但李从璟不惜暂停对寿春城的攻势,也给他凑齐了三万铁甲,这意味着甚么李从珂心知肚明,此番没有能够如期战胜李德诚,莫说是李从珂自己没有脸面见人,恐怕来日也不好占着茅坑不拉屎,虽然不至于请辞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官职,但要是李从璟安排其它有功之士来做侍卫亲军的都点检,骑到他头上,他也没有半分可以不满的地方。
“这三万吴军战阵娴熟,将士敢战,并非庸碌之辈,秦王要我等数日克敌,本就有些苛刻,如今虽然没有能如约击败李德诚,好歹也让吴军损兵折将不少,只要秦王再宽限几日,何愁不能将李德诚赶出定远县?三日破敌,别说侍卫亲军,就算殿前军来了又能如何?秦王这个要求,未免太过不讲理……”有将领气息不平的申辩,在一件事没做成的时候,有些人总喜欢找客观理由,而不是去反省自己。
“住口!”李从珂厉声呵斥,他戎马一生,好歹有点尊严,平心而论李从璟已经仁至义尽,于情于理经过精编的侍卫亲军,都应该击败那些吴国藩镇军,要不然李嗣源精练侍卫亲军意义何在,李从珂身为李嗣源养子,跟随李嗣源南征北战,受李嗣源大力栽培与信任,眼前的战绩莫说对不起李从璟,便是连李嗣源都没脸见,他哪里还能去找别的理由,无脸无皮到这等地步,真个不把自己当人看了?
幕僚建议道:“虽说我军暂未击败李德诚,但三日之期并未过去,眼下不是还有几个时辰?只要没过子时,甚至只要天没亮,就不能说我军没有完成军令。”
幕僚的意思李从珂当然明白,要夜袭吴军营地,与吴军作最后争夺,但这样的事情连日来侍卫亲军不是没有做过,甚至连吴军都做过,所以双方防备都分外严密,眼下去攻打吴军营地,根本起不到偷袭的效果,无异于正面攻坚。但正面攻坚就要将全军压上,而不是用一部精锐去袭击,否则根本无法争胜,但用全部兵力冒然前去袭击吴军营地看,若是李德诚那老狐狸早有准备,做好了守株待兔的勾当,夜战也不比白日作战,一旦出现失误完全可能出现无法挽救的败局,三军尽出又不是精锐突袭,一旦溃败就将无力回天,李从珂与李德诚交手数日,哪里还能对李德诚与这些吴军没个底,打心眼里本分也不敢轻视对方。
“容我思量。”李从珂坐到将案后,眉头紧锁,心中纠结得很。
“将军,秦王信使!”没等李从珂拿定主意,亲兵进帐禀报。
众将闻言不由得都面面相觑,心说秦王此时派遣信使来作甚,莫不是询问战果,要履行那三日破敌的承诺?
等信使进帐之后,众将面色都已经不好看,大多数将领固然是心怀愧疚,但也不乏有人觉得李从璟“秋后算账”得未免太急了些。
说是信使,实则是斥候打扮,风尘仆仆,不过他有李从璟的信物,李从珂不敢怠慢,忙问信使来意。
“奉秦王令,来请李将军即攻李德诚!”信使这话一出,帐中立即有炸开锅的趋势,不过这信使也不是泛泛之辈,言辞倒是清楚,“日前,秦王亲率三千精骑,迂回关山西脚,背击清流关,我等奉命潜伏在清流关外,秦王曾有令,若是我等听到清流关交战声,则说明君子都已成功突袭清流关,当此之时,请李将军不要迟疑,立即发兵攻打李德诚!”
潜伏在清流关外的斥候并不多,毕竟是在敌军后方,不可能控制敌军内部联系,清流关被袭击,守将肯定会立即通报李德诚,若是派遣的游骑稍微多了些,这些斥候就无法将其截杀,这个时候,为了不给李德诚闻讯从容从定远县撤退的机会,就要李从珂马上攻打李德诚部,对方后院失火,前后南顾,败之易矣!
等信使说完这些话,不仅是李从珂,帐中诸将都已激动的脸色通红,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如何还能不明白,所谓要求李从珂三日破敌的军令,不过是为了让侍卫亲军殊死作战,拖住李德诚的所有兵力,吸引他的全部注意力,为君子都奔袭清流关创造条件,如今君子都奔袭清流关成功,大胜在望,他们如何能不激动?
李从珂除却激动之外,心中别有一番滋味,日前接到李从璟三日破敌的军令,虽然没有丝毫犹豫与怨言,但也难免不舒服于李从璟的强硬做派,毕竟他总是李从璟的三哥,如今回过神来,却是知晓一切都在李从璟的计划当中,君子都的脚程、奔袭清流关的时机,正好与三日之期重合,也就是说,只要李从璟成功打下清流关,李从珂总能在三日之内得到消息,去跟李德诚分出胜负。
此时既然李从璟的信使到了,这也就意味着清流关守将派去跟李德诚汇报战况的游骑差不多也该到了,此时李德诚骤然得到清流关失火的消息,正是仓惶不定还没拿出应对之策的时候,李从珂就已能够调兵遣将去攻打,如何不胜?
念及于此,李从珂不再迟疑,立即发出一连串军令,调度侍卫亲军正面攻打李德诚。
众将此时全无怨言,有的只是冲天斗志,毕竟功劳就在眼前,此时要捡起来可是容易太多了。
众将各自领命去准备后,帐中安静下来,李从珂思绪安定,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对李从璟的感激之意。他原本以为侍卫亲军就要完不成军令,他也要辜负李嗣源的期望,没曾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眼下战局明朗起来,他也没了被人戳脊梁骨的风险,如何能不感激那个亲率三千铁骑,迂回奔袭数百里深入敌后,去攻打清流关的弟弟?哪怕此时明知君子都就算不能得胜,江北吴军也断然拦不住骁勇至极的三千骑,李从璟无论如何后退无虞,李从珂也不禁对李从璟大为敬佩。因为泼天大功即将到手的关系——虽然大头仍是李从璟,但他能喝碗肥汤已经觉得足够受用,李从珂甚至觉得李从璟面目也倍加亲切起来,往日里那些对李从璟的小心思,顿时就显得太过龌龊,他很庆幸当日洛阳在整顿吏治时,他没有与李从璟为难也没有跑去跟李从荣套近乎。
想到这里,李从珂忽然冷笑出声,“石敬瑭啊石敬瑭,你老是觉得我优柔寡断比不得你锐意进取,这辈子也成不了大事,但你何曾知晓人这一生,仅是知晓进取不足称道,知进还要能知退,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你就好生在夏州那偏僻之地跟党项人死磕,我可要跟着兄弟纵横天下了,哈哈哈……”
第781章 莫离献策定滁州,冯道驱至寿春城(五)
虽然都是在定远县外扎营,唐军营地与吴军营地相隔仍有超过十里的距离,这是一段颇为安全的距离,既不至于远到对对方营中有大动静而半分不能知晓,同时又保证了己方在有隐秘兵马调动时不至于被对方探知,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矛盾的说法,实则理论上就是如此,当然实际情况如何就要考校双方的硬软实力了。
李德诚本已打算主动退守清流关,营中的准备刚做到一半,就接到了清流关守将派人传来的消息,这让李德诚的脸色霎时间难看到了极点,清流关的守将不是庸碌之辈,清流关的吴军将士也不是酒囊饭袋,但这也不过是相对而言,在李从璟亲自率领的君子都面前,李德诚再如何对自己的部曲有信心,也不敢有半分乐观心态。
“清流关总归还有千余将士,滁州城亦有守卒近三千,若是李从璟果真只是率领君子都三千铁甲,清流关未必会马上就被攻陷。”有幕僚如是说道,对这样的宽慰之言,李德诚实在没有办法听进心里去,李从璟迂回数百里奔袭,岂会没有十足把握,他虽然没有见识过君子都作战,好歹听说过君子都在龙门山阻击三万西川军的战绩,对方的战力如何能用常理衡量,且还是在李从璟的亲自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