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231节
作者:
三月啦 更新:2024-09-08 15:48 字数:3106
“退下吧。”始皇帝摆了摆手。
当始皇帝没有仔细去思索这些的时候,赵高或许还有机可乘,但是当始皇帝主动的去关注这些的时候,赵高绝无半点可能。
不管他想要做什么。
甚至于,始皇帝还在期待赵高接下来的动作和抉择。
从情理上来说,始皇帝算是赵高的仇人,赵高算是赵国宗室,只不过血脉比较远,没有杀到赵高,赵高仅仅只是被贬为奴仆。
因为赵高在一众奴仆之中表现出众,又熟读律法,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被始皇帝发掘。
接下来,便是赵高一飞冲天的人生。
赵高之于始皇帝的关系难以捋清。
始皇帝亲手推动了赵国宗室的覆灭,赵高有很多亲人也因此而死。
但是赵高本人,却从一个出了五服籍籍无名的宗室旁支,成为了可以媲美三公九卿的中车府令而显赫。
始皇帝向来不喜欢故弄玄虚,赵高也一定能猜到始皇帝的想法。
那么赵高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对于始皇帝而言,最坏的结果,不外乎是再一次背叛罢了。
始皇帝有足够的自信,在自己已经注视的情况下,赵高翻不起来什么风浪,至于背叛,对于始皇帝来说无足轻重,他已经习惯了。
夏无且退下,始皇帝相召顿弱密谈。
接下来的日子,一切如常。
驾撵依旧安安稳稳的前进,坚定不移的朝着沛县出发。
至于赵泗手底下的门客也开始纷纷入职,进入了工作状态。
赵泗清闲了下来,除了每天随侍始皇帝左右,以供咨询以外,剩下的事情就是偶尔召集门客们进行一下团建。
最忙碌的事情无非也就是应付始皇帝赏赐下来的一众使女。
“距离沛县,还有一段距离啊……”赵泗看了看舆图叹了一口气。
从淮阴到沛县的直线距离不算太远,但是驾撵行进路线不是直线,甚至中间有一段路程并不在楚国境内。
因此抵达沛县的时候,恐怕都得等到入夏了。
车队往下的行程依旧平静,但是天下却并不平静。
无他,寒冬悄然退去,春耕之时,即将到来。
第一批红薯土豆和玉米已经出产,不过珍贵的种子却被贵族们存在手中,囤货居奇。
毫无疑问,百姓是真的渴望能够种上三种仙粮,贵族们自然也明白百姓的渴求。
只要是关于利益,贵族永远都会先人一步。
“破东西,吃多了烧胃。”项梁看着盘子里的红薯啐了一口唾沫。
项家是本地毋庸置疑的顶尖家族,故而第一批种子项家霸占了大多数。
种是种出来了,产量也是真的很高,亩产千斤甚至都说的保守了。
红薯和土豆在项家的精心伺弄之下甚至亩产达到了将近两千斤。
丰收之时的喜悦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项梁很快就发现了三种仙粮的问题。
三种仙粮,其中红薯和土豆,都是湿粮,这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红薯吃多了烧心,土豆制粉保存不易。
而玉米……
磨成精粉以后,口感并不如面粉和稻米。
黎庶没有资格考虑口感问题,但是作为顶级贵族的项家自然有这个资格。
项家是拥有精加工麦稻的能力的。
大部分顶级贵族都拥有精加工的能力。
“仙粮?贱粮也!”项梁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对于贵族阶级而言,红薯土豆玉米,是不折不扣的贱粮。
利润空间也没有项梁想象中的那么高,红薯土豆产量那么大,却又不适合囤积流通,价格上不去是可以肯定的。
玉米倒是方便囤积流通,可是对于贵族来说是不折不扣的贱粮,精加工也就是磨粉了,玉米粉和白面粉的口感相差太多了,更是比不上稻米一星半点。
价格,肯定也比不上稻米和麦子。
综上所述,这三种仙粮对项家意义真的不大。
“官府如今下令平价推种,既然不值什么价,便不妨给殷通做个顺水人情。”一旁的项庄开口说道。
“秦王打了个好算计,却白叫咱们为他们育了粮种。”项梁皱眉。
贵族的耕种技术和工具和黔首相比那是天壤之别,平均亩产更是能够相差一倍以上。
“不急……”
“且先放出新粮产量,再观望一些时间。”项梁开口。
雁过拔毛是贵族阶级的特色。
三种新粮虽然价值不是很大,但是粮种的价值还是有的。
别的不说,红薯土豆玉米的亩产还是够高的,只需要放出三种仙粮的亩产,就足够万千黔首趋之若鹜的求取种子。
项家囤货居奇,自然有了牟利的空间。
至于官府下达的平价推种的政令?
不需要在意,反正黔首是没有任何资格和渠道来得知这种政令的。
价格高昂,黔首生怨?
无所谓,罪恶的秦国和秦始皇会自然而然的背负一切骂名。
秦国哪有那么多吏员深入地方宣读政令?
黔首哪有那么多渠道了解政令?
官府不能够下到地方宣读政令,没有官府背书,就算偶尔得知这道政令,百姓大概率也不会相信。
而项梁的选择,是天底下大部分贵族的选择。
在存留了一部分种子以后,他们开始不约而同的宣传三种仙粮高昂的亩产,没有多久,就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去年推广种植的时候,三种仙粮的亩产量是官方公布,在咸阳种植的。
离得太远,种子又被贵族官吏瓜分,百姓大多心中存疑,毕竟高达几千斤的产量确实超出了认知。
而如今却不同了,得到仙粮并且种植收获的人亲自现身说法,冷了半年的仙粮又被炒热了起来。
一时之间,民间百姓趋之若鹜,纷纷想方设法求购仙粮种子。
百姓压根没资格追求粮食的商业价格,他们追求的就是填饱自己的肚子。
至于官府的政令,大部分被视为一条空文。
没办法,下到基层,权力大多数还在地头蛇手里。
贪官污吏和地方贵族早就分不清楚你我。
而另一边……
始皇帝大巡天下的车队之中。
赵泗正在和李斯侃侃而谈。
“欲行法,必行公,如何行公?”李斯开口问道。
“广而告之即可!”赵泗笑了一下。
“天下黔首畏秦久矣,故而不管推行什么样的政令,到了地方总会变的和本意不符。而百姓却只会把源头一味的归结给陛下和朝堂,这又是何故呢?”李斯开口问道。
“因为没有公之于众。”赵泗笑了一下。
“商君涉木立信,是为让庶民信服他说的话,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李斯点了点头。
“好的政令被隐藏,坏的政令被不断的传颂,大秦,难以立住这块木头,总不能派遣吏员下到地方为他们日夜宣讲,告诉他们陛下用心良苦。”李斯摊手。
“现在不就有办法了?只需要通晓各地官府,将平价推粮的政令以纸张书写盖章以后于各乡里县丞郡府城门张贴,人流来往,自然知道官府政令。”赵泗笑了一下。
纸张的诞生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加了消息传递的便捷性。
一张大大的告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这告示要大,字也要大,用词用句,要言简意赅,最好是那种稍微认识几个字也能够读懂的。”赵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告示和广告的原理是相通的,毕竟面向的是平均知识水平低下的普罗大众。
尤其是普罗大众的识字率十分感人的秦朝。
这告示说白了也不是为了给不识字的百姓看的,给的是那群贫寒的识字阶级看的,百姓们只需要知道那里有张官府公文,上面还盖着章,产生对内容的信服即可。
说白了就是让舆论完全处于劣势的大秦,有一个能够向下传递消息的窗口。
其实报纸才是大杀器,可惜……活字印刷还在攻克,墨水技术还在改进,纸张产能还没有完全扩大,纸张还没有完全完成对竹简的取缔,报纸还得再等一段时间。
最起码得把该印的秦律印完了,才能够考虑报纸的问题。
“你倒是替我省了许多麻烦!”李斯闻声感慨。
他第一时间就领会了告示的妙用之处。
以往一些政令的推行,就算是善政也会被歪曲,然后屎盆子被扣在始皇帝头上。
哪怕是出于善意,百姓都难以通过任何渠道了解到始皇帝的良苦用心。
始皇帝永远在扮演一个负面角色。
被污名化不仅仅存在于后世,也存在于当代。
关键问题还是缺乏和真正的黎庶传递消息的渠道,秦朝没有那么多吏员,而官吏到了地方也会不可避免的腐化掉一部分。
所谓告示,就是告诉黎庶,我是为你们好的,命令我已经下了,谁歪曲了我的命令,你们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