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作者:
总裁哥哥 更新:2023-03-09 05:04 字数:6374
谢锦言首先领着谢峰德和齐玉茹夫妇进了他早已布置好的房间休息下,这才转过了身,重新进了锦颐的房间。
他侧身坐在房里那张书桌前的椅子上,一边瞧着锦颐在那小书柜上整理着自己带来的一些书本物件,一边支着手撑在木椅的靠背上,若有所思般问道:“在上海,像你这么大的小姑娘,多都在学校里念书。怎么样?你想不想也去学校看看?”
在他的印象里,他的妹妹虽然闹腾,但却是极其喜欢念书的。否则,父亲也不会那样轻易的便同意了送妹妹去学堂旁听。毕竟,在那个时候的小镇上,是没有一个人家敢送女儿去满是男生的学堂的。
所以,即便在学堂之中,锦颐是与男生分开而坐的,但因着锦颐越来越活泼的性子,却也还是招来了小镇上许多人家的非议。他们所议论的,无非便是谢家养了一个不像女儿的女儿。当时他还觉得生气,但现在想想,却只觉得可笑。
锦颐原本正在整理着手上的东西,并没有怎么仔细的听着谢锦言讲了些什么。等她整理完了,转过身再看向谢锦言的时候,便正好瞧见他眯眼咧嘴的喷笑出来。
简直莫名其妙。
锦颐有些茫然的歪了歪脑袋,轻轻坐在谢锦言身旁的床的边沿,拍了拍谢锦言的后背,问道:“哥,你在想什么呢!”
谢锦言被锦颐一下便拍回了神,他也不恼,直把身子转向锦颐,便兴致勃勃的冲着锦颐问道:“你还记得你被夫子打的那一次吗?那可是你第一次被打!”
锦颐眯着眼想了一会儿,没多久便从原主的脑海中翻出了那段记忆。于是,便忍不住也感同身受一般同谢锦言一齐笑了出来,“我可只挨过那一次,可不像你,几乎天天都要挨揍。”
显然是没想到锦颐会突然的将往日的糗事提起,谢锦言一下子便哑了声,只得气鼓鼓的瞪大了眼睛——
在他们都还很小的时候,镇上有条件的孩子,几乎都在学堂里上课。
那时候的学堂可不像现在的学校一般,课堂之上,先生和学生就好像朋友一般,谈天说地、天马行空。那时候的夫子,几乎清一色都是单向的教学,而教学的方式,归根结底便是背诵。
夫子在课堂之上点到“某某生”,那那位学生便要捧着书走到夫子的面前,听完夫子断句、解释之后,便自己回到座位上高声朗读,等到读熟之后,便又要立即捧着书到夫子的面前背诵出来。
所以,他们回到家以后,所有的课业几乎都是背书,等待第二日夫子的抽背。如若背不出来,等待着他们的,便是夫子手中长长的藤条。
彼时,他同锦颐一样贪玩儿,但不同的是,他的天资其实并不如锦颐一般高。同样背书的时间,同样玩耍的时间,他的妹妹仅听别人诵读两遍课文便能流利背出,但他却不行。所以到了最后,常常是他被夫子用藤条抽打手心。
而他的妹妹,原本也并不大受夫子的喜欢,却因为聪慧,反倒渐渐成了夫子最疼爱的那个。平日里,夫子只管“颐宝”、“囡囡”的叫着锦颐。唯有的一次惩戒,都还是因为锦颐太过失了礼数,抬起腿来,要叫男生自她的胯、下而过方才叫夫子发了火。但即便是那一次,夫子的藤条也仅仅是轻轻的落在了锦颐的掌心,舍不下心去狠罚。
或许是因着想起了自己往日里每每挨打的时光,谢锦言竟有些忍不住委屈的瞥了锦颐一眼。但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他便又假装正经的直了直身子,再次对锦颐问道:“差点都叫你个鬼丫头给带得忘了正经事。我是来问你要不要去上学的?”
上学?
也顾不上谢锦言的假正经,锦颐这回听清了他的问题,却禁不住发起了愣来——
老实说,去学校学习这一件事,锦颐从来便不曾想过。甚至,自她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她便再未代替原主踏足过学堂半步。
她学什么?学当今时政?学一味激进的洋派作风?
在这个世界,她所想的仅仅是活得安稳一些罢了,她不知道她该学些什么。更何况,她在后世已然上过一次名校了。
就在谢锦言得意洋洋的等着锦颐欣喜若狂的来向自己道谢的时候,锦颐却出乎意料的对着他摇了摇头。
“为什么?”谢锦言十分夸张的抬起了两只手,对着锦颐不敢置信的问道。他甚至都已经准备好将她安排进自己所教授的大学了!
“哥哥,比起作息规律的大学生活,我还是更喜欢过得快活一些。我不喜欢规定严苛的课业,我希望我所做的每一个举动都出自我的心甘情愿!”锦颐这样对谢锦言解释着。当然,她这也并不算作谎言。毕竟在她以前二十五年的人生里,“快乐”一直便是她的人生信条。
锦颐的回答就像是向来如此的理所应当,但谢锦言却莫名的觉得这样的锦颐十分陌生。
“早先爸爸来信,告诉我你落水之后便变了些性情,我还不信,现在看来倒真像是真的了!”
不由的,谢锦言便有些想感叹——
从前他的妹妹虽然顽劣,但却从来不曾在夫子的课堂是闹过,更不曾缺过一次夫子的课业。如今,他的妹妹看起来像是如他们的母亲般温婉了许多,整个人的气质也清丽了许多,却似乎再不将进入学校学习看作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了。
锦颐听着谢锦言的话也不着急,反倒是还就着谢锦言的话调侃着谢锦言道:“人可不就是会变呢吗?以往爸爸总是说哥哥你不着调,这次见了你,可不就说你靠谱多了嘛~这你都靠谱了,我还能一直是妈妈口中的疯婆子不成?”
锦颐说完,眼瞧着谢锦言张着嘴便是要对自己骂出来,便连忙转开了话题,“对了,我看你的信里时常说你和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说你的朋友们如何如何优秀。这下我也来了上海了,你也总该带我去见见你的那些大文豪朋友了吧?”
谢锦言是个文人,是个文章写得极好、也极受追捧的文人,所以他的朋友们自然也是当世文坛上的那些大家们。从前在后世,锦颐见不着也就算了,现在既然来到了这个年代,当然也想见识见识这个年代的文人风采。
“我还怕你改变太多,都不知道该怎么同你相处,原来还是这么鬼精!”虽然心知锦颐是故意转开的话题,但一听锦颐说到自己的领域,谢锦言却还是不由自主的放弃了同锦颐斗嘴的念头。
他斜眼睨了锦颐一眼,故意做出自己早就料到锦颐会提出这个要求一般,上扬着嘴角,颇为自傲,“哼,他们可不是一般人想见便能见到的。不过算你运气好,碰上了我这么个文采出众的哥哥。恰巧明天我们在上海的文人,会在茶楼里开一个茶话会,等明天我带着你去就是了。”
谢锦言大谢锦颐六岁,如今正是二十三岁。八年前五四运动的时候,谢锦言才十五岁便在文坛中冒了头,自然是很有些自傲的资本的。所以,即便从前的谢锦颐和现在的锦颐都喜欢同谢锦言斗嘴,但打心底里,她们却都是承认谢锦言的才华,甚至都隐隐为之骄傲的。
“行了,忙活了半天,你也休息下吧,待会儿等李妈把晚饭给弄好了,我再叫她上来叫你。”看着窗外已是夜色,谢锦言便也就没有再在锦颐的房间多待。嘱咐了锦颐一声,便抬步离开了。
待他走出房去,将房门给带上,锦颐这才往后一个仰躺,随性的瘫倒在床上,兀自望着天花板出神。
事实上,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是明确的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的。
譬如谢峰德,自清朝亡后,他便失了官职,在小镇上做起了布庄的生意,且很有成效。之所以肯如此轻而易举的答应搬迁到上海,无非便是因为在上海重新置办起生意并不困难罢了。日后在上海,他还是要仔细着顾辖着自己的店铺生意的。
譬如齐玉茹。早先便说过,齐玉茹是一个传统女人,于她而言,身处上海这样一个发展迅速、五光十色的摩登城市里,本身连适应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往后的日子里,多与上海的其他人打些交道,尽力融入这个城市便是在所难免。
至于谢锦言,他本身便是一位文人,是这上海大学里的一名老师,生活极为丰富,根本便不会有无所事事的无聊的时候。细细算来,在拒绝谢锦言到学校里念书以后,这个家里便只有她是真正的无事可做之人了。
不过这本便就是她的性子,锦颐躺在床上缓缓地闭上眼睛。
她是一个喜好享受的人,如非必要,她并不愿意活成事事绸缪的模样。所以,正如她告知谢锦言那般,她是一个做事全凭兴趣之人。
便如念书,她在后世是念过大学的,所以她不愿再花数年的时光去重复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她可以时时去旁听,但却不愿自己的时间再一次被一一规定。她可以接受生活的平静,但她的懒散却叫她不喜一成不变的朝九晚五的生活。
如果单单只是为了念书而念书,那么她便宁愿不念了——
消磨时光和寂寞的方式有很多种,她并不大愿意选用那样一个会让她感到疲惫的方式。纵使这个年代的新潮女人大多以念过大学为荣,纵使生活在这样一个“属于文人”年代里,她却也并不打算改变自己。
☆、第三章
上海清晨的茶楼,人是十分多的。家里条件差一些的人,随意的坐在一楼的大堂里,点一盘花生,点一壶清茶。条件好一些的人,则会在二楼点一个更舒适的宽阔隔间。
总之,在上海的清晨里,你几乎是看不见哪里的茶楼是会清闲下来的。
锦颐跟着谢锦言一道走进了上海繁华街道上的一处茶楼里。
在踏进茶楼的瞬间,锦颐首先看见的便是茶楼大堂正中央的一个瘦骨嶙峋的中年男子。他手捏一份报纸,时不时的一边喝着身旁桌面上的清茶,一边将报纸中的新闻高声念出。而令锦颐感到惊奇的,是大堂里其他桌上的客人,竟也大多都在聚精会神的听他念着。
“那是茶楼的掌柜专门雇来为不识字的人们念报纸的。”
谢锦言瞧着锦颐打进门起,便一直盯着那念报人看,以为锦颐在小镇上没见过这样的场景,便顺势对锦颐解释了一嘴。
别说小镇上识字的人不多,便连这繁华的上海滩,却也是不识字的人要远远多于识字的人。可是,即便是不识字,却也并不代表这里的人们便是不想知道报纸上都刊登了些什么内容的。
胡天海地的小说文章也好,时局政体的不断变化也罢,在开始一天的奔波以前,他们也是想要找些什么乐子来打发打发时间的。一直到了现在,念报人便成了茶楼里吸引客人的象征,任你去上海的每一个茶楼去寻,都决计是找不出一家没有念报人的茶楼的。
谢锦言对锦颐解释完,便直接领着锦颐到茶楼一旁的柜台处。
那一直坐在柜台的后面,原本也听得那念报声入神的掌柜,远远地瞧见谢锦言在密集的木桌和客人间穿梭而来,便早早地从柜台后方的圆木凳子上站了起来。
“呦,原来是锦言先生来了。”
那掌柜面上挂着一抹进退得宜的笑,并不让人感到疏远,却也不会让人感到过分的亲昵。看他那样子,处事圆滑的紧,怪不得能将这上海滩最大的茶楼经营得有声有色。
说着,他往谢锦言的斜后方望了望,瞧了瞧他身后的锦颐,一时间面上的笑容便又深了几分,“这是谁家的姑娘?怎么没见先生带来过?”
显然,谢锦言来这茶楼的次数并不少,这掌柜同谢锦言还挺熟悉的。只不过,他似乎有些误会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了……
锦颐偏了偏头,似笑非笑的望了眼自家哥哥。
“这是我妹妹,叫谢锦颐。”谢锦言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如此向茶楼掌柜解释道。
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近到能够看见谢锦言幼稚的性子的。出门在外,他便再不是锦颐印象里的那个逗趣哥哥了,反倒是一副温语洒然的模样,颇有了些“文人风彩”的模样。
柜台的旁边便是上至二楼的木质楼梯,谢锦言想着自己这次到得已然有些晚了,便也没想再同掌柜聊下去。他随意向着茶楼二楼的方向望了望,转过头便对着掌柜问道:“他们都已经到了吗?”
谢锦言口中的“他们”,自然便是他们那一群三五时常便要小聚的文人好友们了。
作为时常瞧见他们来茶楼里小聚的掌柜,他只仔细一琢磨,便清算清楚了,“先生们都已经到得差不多了,先生还是赶紧上去吧。”
谢锦言对着掌柜点了点头,转过头便唤了一声锦颐:“我们已经迟到了,还是快点赶上去吧。”
说罢,他便牵着锦颐的手,一个跨步一个跨步的向着二楼行去,真的是三两步的功夫,便领得还没回过神的锦颐停在了一扇门前。
“嘎吱”
因着隔间里大都是些志同道合,且聚过许多次的朋友们了,是以谢锦言便也没那么多顾虑,一把便将面前的那扇门给推开了。
霎时,隔间里原本正是激烈的讨论停了下来。他们清一色地扭过了头,在发现推门的是谢锦言后,便又全都调侃着谢锦言少有的迟到起来。
“慎之,你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晚?”
在谢锦言领着锦颐走进了隔间坐下,隔间里的人们的笑声渐渐消失以后,一个如谢锦言一般,同样穿着一身讲究的西装的年轻人,便转过身望着落坐在他身旁的谢锦言好奇的问道。
慎之,是谢锦言的字。
谨言慎行,凡事三思,这是谢峰德为谢锦言取了这样的名和字的原本用意。只是,在取这样的名和字的时候,他并未想过谢锦言的性子,不仅不像他那样的严肃沉稳,甚至还可以用个“顽劣”来形容。
在谢锦言朋友们的印象里,每有聚会、派对,谢锦言都必然是最准时的那一个。他们偶尔问起,他便会回答他们,错过约定的时间,让别人等待是一件极不礼貌、极不绅士的事情。
但这一次,谢锦言他迟到了。
原本,他们的确是很好奇,究竟是什么能让他们的这位朋友反常的迟到了。但在见到他们的这位朋友是带来了一位漂亮的女生来参加谈话会后,他们反倒对那位女生的兴趣更大了些。
漂亮。
这是所有人见到锦颐以后,反射性便会联想到的词语。
原主的妈妈是个典型的漂亮女人,原主的爸爸即使通常都是板着一张脸,却也不难看出是一个棱角刚毅的帅气男人。所以由他俩生下的谢锦言和原主,自然便也属于颜值极高的那一类人中。
感受着来自隔间里众人的目光,锦颐的心中大略也有些意会。
也不像个木头人一样杵在一旁不动,锦颐也不等谢锦言来向众人介绍,自己便先是礼貌地向隔间中的人弯了弯腰,打着招呼道:“各位先生好,我是谢锦言的妹妹谢锦颐。”
她将隔间里的人都唤作先生,倒不是说这隔间里便全是男人没有女人了。而是这个年代对文人的尊称便是“先生”,无关男女。
锦颐一说完话便就在谢锦言的身旁坐了下来。或许是因为还不甚相熟,或许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教养使得他们无法像一群嘈杂的蜜蜂一般,围绕在锦颐的身边。在适度的对锦颐表达了欢迎和友善之后,便又重新继续起了方才还没有结束的探讨。
原本,锦颐这一次随着谢锦言前来参加茶话会,便只是为了见识见识那些铭传后世的文人罢了。如今她瞧见了,却发现他们也只不过是同普通人一般有着两只眼睛、一张嘴巴,便也没了多大的兴致。
他们,也不过是文采较旁人出众许多罢了。
锦颐的眼睛扫视了一圈,挑着自己知道的名人们仔细瞧了瞧,始终也没瞧出些其他特别的什么。于是便干脆捧出了自己从谢锦言的书柜里,翻出的一本欧洲游记,任耳边他们的争论声滔滔不绝,自己也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自己手中的书罢了。
偶尔,谢锦言和他的那些好友们为了避免冷落了锦颐,还会时不时的牵扯出一些话题,来引得锦颐跟着搭上两句话。但每逢此时,锦颐也都只是以“嗯”“对啊”“是的”的词汇,轻易地将话题敷衍过去。
久而久之,他们便也都明白锦颐其实并没有想要参与他们的话题的想法,于是便也不再去打扰看书看得入神的锦颐了。
他们其实猜得没错,锦颐的确是不想参与他们的话题的。也正是因为不想参与,所以才会从家里带了一本书来看——
如今的文人们凑在一起,所谈论的无非便是文坛近况和当下的时局近况了。但无论是哪一种,锦颐都是不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的。
文坛中谁的文章脱颖而出,谁的写作方式高明与否,与她并无半分关系。时局近况,既然不由他们来掌控,那么无论他们争论得有多激烈,于政况而言,其实都没有半点作用。
所以,说到底,她其实不是很能理解这一群人究竟是在这隔间中争论、担忧些什么的。政府如果当真想要改变些什么,不用他们说,它也会改变。政府如果不想改变,那么不论他们争出了怎样的结果,最终也只是徒劳。
面对着诸如此类的争执,面对着谢锦言也早已争执得面红耳赤的面庞,锦颐的心中极为平静,甚至还生出了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她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撺掇离开南京是对未来的逃避,此刻自然不会承认自己的清醒,是一种独属于后世之人的漠然。
她懒懒坐在谢锦言的一旁,微微的低垂着头,一字一句的读着手中的欧洲游记,极为安静。如果不是刻意去看,刻意去感受,你甚至都无法发觉她的存在。任他们的讨论天南海北,她也只是仿若置身事外,不听不看便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