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66节
作者:
芈黍离 更新:2024-06-11 16:10 字数:5785
看着赵普,刘皇帝以一种玩笑的口吻说道:“赵卿真宰相,那么多金银珍奇,明珠美女,就一点都不动心?”
赵普正默默酝酿着如何奏事,忽闻此言,不由愣了一下,迎着刘皇帝笑眯眯的目光,明白了什么,下意识地瞥了眼低调候于一旁的张德钧。
迅速反应过来,赵普微垂首,拱手道:“那徐熙身负使命,也是亟待求和,慌不择路,病急乱投,故而寻到臣府上,倒是让陛下见笑了!”
“朕倒觉得这徐熙挺聪明!至少知道该找谁,若是找错了,就是花费再多钱财,献上再美的女人,也如竹篮打水!”刘皇帝悠悠然地说道:“在大汉,还有赵卿办不成的事情吗?”
刘皇帝这么讲,哪怕是赵普都不禁心头一颤,略显尴尬地道:“陛下此言,实令臣惶恐,臣实不敢当!”
赵普会惶恐?刘皇帝显然是不信的,当然,也不在意。忽略其场面话,严肃了些,拿起内侍敬献的茶盏,轻嗅着茶香,稍带斟酌问道:“徐熙,朕也晾了他一阵子,不过,事情总是要解决的,关于高丽,政事堂有什么考虑?”
此时,赵普大概最想的就是同刘皇帝讨论起正事,因而也迅速调整过来,说道:“正欲禀报陛下,经臣等商讨,一致认为,高丽王已然低头臣服,千里诚意求和,可以允之,以止两国兵戈,重修旧好,亦可示海内外以陛下之宽仁……”
“好了!”刘皇帝当即摆摆手:“这些官样文章就不必做了,说点实际的!”
刘皇帝要听实际的,赵普也就将更实际的话讲来:“陛下,恕臣直言,自大汉开国以来,高丽便始终与大汉交好,两国之间,一衣带水,渊源深厚。
近些年,两国之间,虽然龃龉不断,但至交兵,实属意外。哪怕如今,高丽国中,亲近大汉者,仍不在少数。
陛下当初,也曾大力扶持高丽,所欲不过揽为臂助,共同对付辽国,只是事与愿违,反生争端,却也可惜。高丽之变,其祸首在其王王昭,妄自尊大,今高丽国已受教训,王昭亦幡然悔悟,遣使修和,止戈罢战,重归于好,对两国而言,都有益处!
另外,自开宝年来,朝廷四面出击,屡兴征伐,至去岁北伐,几近极限,国力耗损巨大,财政近乎枯竭。
陛下深知其患,已然改弦易辙,推陈新政,以养国民,大汉也确实需要收缩战线,消除外争,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使团已赴西域,寻求和解,既然陛下愿与那黑汗国之间谋求和平,又何妨与高丽一个机会……”
显然,赵普这番话,什么历史渊源,两国百姓,都不是考虑的重点,最重要的,还在于大汉自身的状况。这一点,作为执掌中枢的赵普,同样心知肚明,有十分透彻的见解。
刘皇帝闻之,则想了想,道:“朕可听闻了,东海水师,在高丽所获匪浅啊,也给朝廷,增加了不少额外收入吧!”
“陛下恕臣直言!杯水车薪!”赵普也把话说开了,平静地答道:“水军出动,各项开支,同样巨大,需要朝廷调拨不小的人力、钱粮以作支持。
虽然从高丽,收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却不可持续,仅靠抢掠,可获短利,却难有长久裨益。而高丽面对海上侵袭,也渐有应对,迁民净边,聚兵备战,到如今,高丽海境,已是掠无可掠。
若再坚持,固然可以继续打击高丽,于大汉却无更多利处了。若待日久,只恐怨恨更深,使两国成为难以化解的死敌,遗祸无穷了。”
听赵普这么说,刘皇帝突兀地插一句:“若是直接灭了高丽呢?”
赵普一讷,随即不免露出一抹焦急,但注意到刘皇帝平静的表情,又平复下来,道:“倘若如此,那便与大汉当下国策相悖了!以大汉的实力,灭一隅之高丽,或许并不困难,然而需要投入多少军队,多少民力,多少钱粮,跨海远征高丽,在异域作战,其困难不下与辽东之战。
更何况,高丽并非蛮荒之地,取其地或许不难,然服其心谈何容易,王师征伐,反而可能激其同仇敌忾?稍有不慎,便是一滩泥潭,陷于其中,难以自拔。
臣所虑浅薄,只盼陛下,审慎而决!”
说完,赵普便安坐着,等待圣训。当然,赵普心里还是清楚的,讨伐高丽灭其国,刘皇帝是不会做这个决定的,哪怕有那个心思,也不会是当下。
脑中思索着,目光却直直地落在赵普身上,这个宰相,冷静理智,将问题看得很透彻,利益得失之辩也很清晰,提议决策也从来都是从实际出发,这大概就是刘皇帝用得顺手的原因了。
“罢了!”良久,刘皇帝终于松口了,指示道:“赵卿只怕也是早有此议了吧!这样,就由赵卿,亲自与那徐熙谈一谈吧,朕就不见了,此事由你全权处置!”
“臣奉命!”赵普起身回应,又躬身道:“关于和谈,臣请陛下圣意!”
稍作考虑,刘皇帝道:“朕没什么要求,具体条件,你与群僚商讨吧!对了,让太子也参与其中,这些涉外谈判,他也该多参与参与!”
“是!”赵普应道。
虽然同意放高丽一马,但刘皇帝心里始终有些没滋没味的,眼珠子转悠了几下,抬指道:“眼下,高丽国内的情况,很是困难吧!”
“流民四起,人心混乱,政局动荡!”赵普说道:“可谓风雨飘摇,这也是高丽王亟欲乞和的缘故!”
“王昭过去的强硬改革,得罪了不少人吧,如今高丽国内,反对他的人,仍旧不少吧!”刘皇帝声音冷幽幽的。
闻此言,赵普心思微动,不免暗叹,看起来,皇帝还是不愿就此放下此事了,明显还有考虑。但是,最主要的目的达到了,赵普也就附和着道:“正如陛下所言,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不知陛下,有何训示?”
“那就好!”刘皇帝的笑意,有那么一丝阴险:“你适才也说了,高丽之变,首祸在于王昭。朕虽然愿意和谈,赐其臣民以安宁,但这祸首,岂能让他高居王座?”
“高丽国,当换一个王!”刘皇帝语气逐渐冷硬。
对此,赵普也不禁有些头疼,并不觉得刘皇帝这个提议异想天开,只是一种不愿意再生波折的心思使他有所抵触。
然而,面对刘皇帝,他也实在不好再提反对之议。只是考虑了一阵,揖手回道:“陛下,高丽国目前混乱,实以外患而致内乱,只要朝廷愿意和谈的消息传回其国,水师停止侵袭,那么其局势定然翻转。
并且,王昭当国时久,根基已深,高丽国内,并没有人有实力挑战其地位,想要易其君,移其位,绝非易事!”
“这不是朕需要担心!”刘皇帝强势近乎蛮横:“朕可以下诏,停止侵掠,但其若自生矛盾,造反也好,篡位也罢,甚至于,王昭能否守住其王位,朕也不关心。朕只要一点,乱其国!”
听刘皇帝平静地说出这番话,见多了世面的赵普,也不由感觉一阵寒意袭过心头,被刘皇帝惦记上了,真是件不幸的事情。
“陛下,此事还当仔细斟酌筹谋,需武德、军情乃至水师相互配合!”赵普提醒道。
“此事也不急,可缓图之!”大概也发觉了赵普的“头疼”,刘皇帝笑了笑,一副朕很有耐心的模样。
“于阗国使来京,招待如何?”刘皇帝又提起另外一事。
赵普略带少许哂笑,应道:“陛下,臣已与大皇子接见过,于阗完全小国心理,谨慎而狡猾,使臣表示,于阗愿意遵从大汉指挥,配合王师西域作战。但可窥其心,也仅止于配合作战罢了,王师若不西进,他们也不会与贸然同黑汗国交恶,甚至开战!”
“可以理解!小国自有其生存之道!”刘皇帝一副宽容的姿态:“朕稍晚接见之!你可与其通个气,就说,朕愿意将焉耆、龟兹二地,赐与于阗!只要于阗国能将黑汗赶回山西,二地所拥城镇、土地、草场、水脉,就都是他们的了!”
“陛下,这……”见刘皇帝又出幺蛾子,赵普都不及思索于国利弊,迟疑了下,方才苦笑道:“如此,与黑汗和议之事,也恐再生波折了!”
“即便要收缩,要止戈,大汉要占据主动!”刘皇帝淡淡道:“抛出一根骨头,若能使二狗竞食,对大汉岂不更有利处?他国内乱,相互征伐,不是更便于大汉安享太平?”
“陛下英明!”赵普有些无奈地表示恭维。
第338章 棋手与棋子
“诸如此类若是太平了,大汉何得安享太平?”刘皇帝再度强调了一遍,尔后看着赵普,道:“此议此论,就定下了!”
“是!”赵普更没多话说了,只能俯首听命。
刘皇帝则一副意犹未止的模样,对赵普继续指示道:“这也是今后朕对大汉周边国度族部的态度,也当是朝廷今后攘外安内的基本政策。卿领政中枢,当为表率,引领群僚,予以落实!”
“臣明白!”赵普表态道。
当然,他也确实开始琢磨了,这还只是刘皇帝表露出的一种意愿与态度,如何化为政策,加以执行,却需要他更费神了。
至少,如何传达,如何做得隐晦,拿出一套怎样说得过去的说辞,是需要动些脑筋的。在垂拱殿,只是他们君臣议政,但是,场面上终究还是不能像刘皇帝这般,赤裸裸地表态。
毕竟,刘皇帝这番言论,锋芒毕露,攻击性太强,也实在不符合中原王朝一贯的理念与风格,与中庸持重相悖。
并且,有失大国风度,有伤君德。刘皇帝的意思很直白了,这欲乱四围以求自安,背后手段,四处拱火,这是怎样的行为,用句大不敬的说法,小人之举,唯恐天下不乱。
当然,赵普可不敢将这种看法说出来,也没人敢,相反,赵普也不是看不出其中的奥妙与好处。
只是,事情总有其两面性的,赵普同样也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处处点火,那会不会引火烧身,若四面不宁,大汉居其中,又真的能稳坐钓鱼台,独善其身?
对于这一点,赵普也难有个结论,甚至难以说出个对错来。而此时他能做的,也只是遵循皇帝的意志做事。
赵普是个极有主见的人,这些年,向刘皇帝也有不少进言,但终究是分事情的,像此事,刘皇帝都摆明了态度,他也没有必要去争取,甚至连那点顾虑都没有讲出来。
未来如何,在这种对外政策下,今后大汉周边会是怎样的一种形势,谁也不知道。但是,只要大汉自身不出问题,稳定航行,那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这一点,也是当下刘皇帝以及赵普致力要做到的!
“对了,一年多以来,国家多事之秋,赵卿主掌中枢,兼顾内外,忧深劳苦,朕甚是感动,未加褒赏,心实有愧。”扭头,刘皇帝言辞真诚,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
对此,赵普意外之余,也当即表示道:“陛下言重了,为国为民,何谈劳苦!”
“旁人只见到沙场上的荣耀与战功,如何知晓幕后之人的辛酸与劳苦,北伐议功,榜上无名,但朕可记得你的功绩!”刘皇帝肯定地说道:“也该当予以犒赏!这样,徐熙此番送到你府上的礼物,朕做主了,直接转赐与你,以兹嘉奖,再接再砺!”
“朕的宰相,岂是些许黄白之物,就能动摇的!”刘皇帝又补了一句,意味深长:“朕自有犒赏!”
闻言,赵普略感纳罕,但双目中闪过一抹深思,很快反应过来,拱手道:“臣拜谢陛下恩典!”
同时,在他眼神深处,也有少许的感激之情。赵普是个多智明理的人,也知道当下自己的处境,可以说,他是大汉历任宰相之中,根基名望最浅,而面临阻碍最大的一员。
而徐熙献媚,这种事情,也是最容易引人攻讦,被人拿来做文章的,哪怕他处置得及时,也难免惹上几分骚。
但是刘皇帝以此施赏,则不只是为了犒赏,更是为了给他站台背书,让别人息了用此事对付他的可能,甚至于,今后诸如此类的手段,在刘皇帝这里都难以打击到赵普了。
一个态度,就能为赵普避免许多无谓的攻讦,减轻其压力了。与刘皇帝交换了一下眼神,只觉是如此明亮,如此温和,赵普属实有些感动。
当然,这份感动也只是一刹那的事,很快就恢复了平日的深沉。稍加考虑,赵普主动推拒:“臣感激涕零!然,臣不敢受赏,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不待刘皇帝发问,赵普便解释道:“诸部司衙,臣僚职吏众多,未尝有不尽力者,臣薄有苦劳,又岂敢独揽功劳,忝受赏赐!”
“天子的赏赐,岂有收回的道理!”闻之,刘皇帝微微一笑,目带深意地看着赵普:“不过,赵卿所虑,也不无道理,朕自然不会厚此薄彼。对于内外臣工,辛苦尽职者,也该有鼓励。
听闻此番徐熙进京,携带有大量贡资,既然同意议和,朕就照单受纳了。不需收入内帑,也不必上缴国库,朕再从内帑拿一部分钱帛,合在一起,赏赐职吏,以示慰劳。”
听刘皇帝这么说,赵普再度起身,道:“臣代诸职掌者,拜谢陛下恩泽!”
“至于具体的授赏名单,就由赵卿主持拟定吧!”刘皇帝又补了一句。
闻言,赵普心头一动,应道:“是!”
老脸之上,难以掩饰心头的惊讶,皇帝这是要做什么,赵普心中闪过一抹疑问?赵普自认如今自己的权力不小了,可以说是历任首相实权最重的人,刘皇帝此举,似乎又是给他一个施恩群臣,收买人心的机会。
赵普如今在朝廷内部,当然已经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政治势力,但同样,不服他,或保持中立的群体,仍旧大有人在。
刘皇帝呢,这是要继续加重他权力,提升他影响的意思,而通过此举,赵普也足以再招抚一部分官吏,引为臂助,刘皇帝给这个机会,他就有这个手段。
一番思虑,就将此事对自己的益处想清楚了,但是,注意到刘皇帝那平和却总给人高深莫测之感的刘皇帝的面庞,那股压抑感也再度充斥其心。
刘皇帝的信任与重视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从他过去二十多年的坐朝经历来看,对宰相的态度,始终是有所保留的,哪怕几度放权,但最高权力始终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然而如今,却如此扩大自己的权威,享受如此深重的恩遇,自然需要付出些什么。皇帝大方分权,所为者何,显然是要做事,要体现出价值来的。
几乎不用太多费神,赵普便回味过来,大抵就是为了支持自己近来加速酝酿的改革措施了。而其中,不可避免地对上勋贵这个庞大的阶层。
在赵普脑海中,情况俨然清晰起来了,皇帝在此事上的态度,总是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偏向自己是感受得到了。
因此,赵普也平添几分信心与底气,哪怕他是赵普,也不是真正的无所畏惧的,伸展手脚的同时,难免没有迟疑与徘徊。
而不得不说的,这样一来,自己的余地也不多了。路,或许是自己选的,而刘皇帝要推上一把,并且截断退路,只能朝着一条单行道前行。
如若偏离,刘皇帝会纠正,如若放弃,那么面临的或许是刘皇帝的打击了。有那么一刹那,赵普忽然真正明白自己在宰相位置上的使命了……
心中也不免生出些许的苦涩,高坐宰堂,发号施令,威风八面,曾经一度认为已是以天下为棋盘的棋手。
然不知觉间,刘皇帝似乎已经构造一盘棋局,自已以及那些勋贵、重臣,都已深陷其中,执棋手仍是高居宝座的皇帝。
这种恍然的觉悟以及莫名的情绪,迅速被赵普压制下来,定了定神,再度恢复安然。不论如何,有一点赵普是心里有数的,哪怕勋贵阶层再庞大,再恐怖,但就当下,最恐怖的,只有刘皇帝。
和别人作对,结局难料,但与刘皇帝相逆,那么下场一定!
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