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
作者:素罗汉      更新:2024-05-02 14:47      字数:1881
  关于李自成部的未来战略,毫无疑问是要“配合”情报总局的对明总体战略来实施的。
  所谓的对明总体战略,目前需要落实到李自成部的内容,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尽快积聚实力,争取早日在中原地区消灭明朝野战主力。
  真实历史上,李自成从今年开始“南征北战”,到明年继承“闯王”称号,直至明朝倒塌。
  这期间,一直在各地流窜作战李自成部,多次被官兵打残打散……然而依靠明末无穷无尽的流民,李小强每次都能迅速东山再起,满血复活。
  这种状况一直要持续到六年后的崇祯十四年。
  到了那个时间段,明军和李自成部之间的战斗力,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明军由于满清多次入关以及天灾带来的财政崩溃,素质下降到了临界点。而农民军经过多年优胜劣汰,积累到了足够的作战经验和物资。
  量变产生质变。
  最终,六年后,李自成先后通过在河南地区的五次中原大战,陆续消灭了明朝内部的野战兵团,从而获得了北上入京夺鼎的契机。
  再两年,明朝灭亡。
  而情报总局这一次派周乙入营的目的,正是为了帮李自成节省时间:至少要把李自成未来流窜的那六年时间,节省下来大部分。
  之所以流窜,就是因为实力不够。现如今明军主力虽说在缓慢降低素质,但依旧不是流寇所能正面打败的。
  于是,周乙接下来提出的第一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提升实力:藏兵。
  所谓的“藏兵”,其实是一系列军政项目的组合。用后世语言来说,就是根据地+练兵+积累军备物资。
  这个策略中,李自成部从现在开始,就要建立根据地,秘密训练、囤积出一支不少于三千人的重装骑兵军团。
  实力才是一切。在明末,有了三千精锐重装骑兵的李自成部,就属于脱胎换骨,能在未来决战中,毕其功于一役,直接消灭明军主力,震慑天下。
  周乙的这一条藏兵策,讲真,确实超出了李自成等人的惯性思维……大伙自起事,就是熟练度拉满的流寇,谁也没有幻想过周乙所说的那种局面。
  一张口就是三千重骑,想一想就知道需要天量资源来支持。流寇们饭都吃不饱,从没有那个想法。
  另外,所谓的藏兵,其实还包含有重要的战略转变:李自成部将从流寇变成事实上的坐寇。
  这一点,在坐众人都听出来了,也都迷茫了:坐寇哪里是那么好当的。几十万官兵如今就在围剿农民军,谁敢坐困孤城等死?
  于是当周乙话音落下后不久,马上就有人提出了疑问:“不知先生这兵,打算藏在何地?”
  “呵呵,问得好!”
  对今天这场面早有推演的周乙,知道这一问问到了关键地方:根据地建立在什么地方。
  下一刻,周乙重重一拳砸在了地图上他们如今的扎营之地:伏牛山脉。
  “就与这伏牛山内,藏精兵三千。待它日功成,主公一朝出山再无敌手,顷刻间便成席卷天下之态。”
  “八百里伏牛山,绵延盘桓,多有易于守备藏兵之处。”
  周乙知道,这个策略的关键,还是后勤问题:“好教主公知道,铁伞门在荆襄之地积累多年,多有预备。如今只需打通武昌至南阳的粮道,这练兵所需的三千领铁甲,附带三十万斤军粮,半年内皆可运至此处。”
  听周乙夸下如此海口,饶是李自成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依旧动容:“先生此话当真?”
  “绝无虚言。便是那粮袋中所藏的铁甲,三千领只多不少。”
  周乙所说的“铁甲”,是当时在粮车中运来的第二种盔甲。这种盔甲式样简单,是情报总局在工厂批量定购的仿制甲,内在质量很高,外型和时下明军骑兵装备的制式铠甲一样。
  至于之前的山纹甲,那是用来给少数高级将领的,不可能大批装备。
  ……人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自成一干人要是再瞻前顾后,那也就不是脑袋别在裤腰上的革命家了。
  更何况对于一伙流寇来说,能有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老巢,自然是好事。之前只不过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一时没反应过来。
  于是周先生的藏兵策得到了初步通过。
  看到在场众人忐忑中混合着一丝不信任的复杂神情,周乙心下了然。他清楚这些流寇的心思……不外乎就是有便宜先占,走一步算一步。等有一天您老吹的牛皮破了,粮秣甲胄接济不上了,那时候再说。
  如果换成几年前出门逃荒的周乙,大约也是这个想法。
  然而,周乙如今也是参观过番禺非标准件厂的帝国精英……力大无比的煤气压机,像压米粉皮一样,轻而易举就将一块块精铁板压成了光滑坚固的头盔、臂甲、腿甲、胸甲……
  最终,这些部件被工人随手扔在了一旁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成品堆里,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
  怀着“土鳖也就这点见识了”的高档优越心情,周道长眼中带着诚挚微笑,徐徐讲出了下一条策划。
  比起最关键的藏兵策来说,第二条被周乙称之为“搏名望”的战略,其实是为了配合第一条而生的。
  想要养精兵,光有粮草和甲胄不行,最关键还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