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作者:星辰玖      更新:2024-05-02 14:17      字数:1838
  顾清玄闻言,脸色微微一变。
  看样子,这次,老唐王是真下狠心了。
  他连忙走到一边的桌子跟前坐下来,细细与任国成计议了一番,随即便提笔疾书起来。
  没过多久,一封长长的奏折便写好了。
  他起身将奏折递到老唐王跟前,恭敬的道:“王爷,请过目。”
  老唐王结果奏折,仔细看了看,随即点头道:“嗯,任国成,安排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紧接着,他又威严的道:“立遗诏,本王百年之后,传位于浙川郡王。”
  好吧,这下,福山王和安阳王是彻底没希望了。
  第26章 饿疯了么
  “走快点,你搁地上爬呢,再磨磨唧唧,揍你啊!”
  “这小孩谁家的,赶紧抱上,丢了我们可不管啊!”
  郧阳通往南阳的官道上,一个庞大的队伍正在缓缓前行。
  队伍两侧,是郧阳抚治陈禹谟辖下湖广行都司的屯卫精锐,那数量,约莫有百来人左右。
  队伍中间,是一群衣衫褴褛的老百姓,那数量,怕不有五六百。
  这些人,一个个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眼神中,满是痛苦和绝望之色。
  他们,就是明末最为可怜也最为可怕的流民!
  万历四十一年,西北大旱,再加上吏治败坏,贪腐盛行,土豪劣绅联合各方势力借天灾之机疯狂兼并土地,无数老百姓因此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陕西、山西等地再次流民四起。
  陕西的流民,流动方向大多都是南边的汉中和安康等地。
  因为这里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脉,这两道屏障,不但阻挡了寒流南来,湿气也不易北上流失,西北大旱,对这里基本没有太大的影响。
  这里也是大明流民最为集中的地区,传闻,流民最多的时候,足足有将近三百万!
  这也是大明朝廷设立郧阳抚治的原因,郧阳抚治,原本就是专为管理四省五道八府九州流民而设。
  数以万计的流民涌来,郧阳抚治陈禹谟顿时头大如斗。
  因为,汉中和安康根本就安置不了这么多的流民,而将流民遣返原籍的话,等于是逼他们去死,必定会激起民变。
  如果处理不当,引发叛乱,他不但仕途完了,脑袋都可能不保。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流民疯狂往辖下其他地方赶了。
  正好,这个时候,监军刘若愚暗示,新近就藩的浙川郡王封地数千亩,根本无人耕种,皇上赐给他的山林更是多达数十万亩,也无人去采伐。
  传闻,浙川郡王正到处找人干活呢。
  陈禹谟闻讯,大喜。
  他直接大手一挥,命手下屯卫精锐,将一拨五百余流民,赶去浙川!
  至于浙川郡王到底能不能“吃下”这拨流民,他不管。
  吃不下,你也得给我硬撑下去!
  朱器圾能“吃下”这拨流民吗?
  他当然吃的下,准确的说,他都有点饥渴难耐了,只盼着陈禹谟赶紧把流民给他送过来。
  这会儿,他有得是钱,有得是粮。
  私盐“买卖”,他已经干了好几个月了,银子,他都赚了十余万两了,而且,大多都被他换成了粮食。
  现在,王府里面,光是万石仓就建了十来个,里面,全塞满了粮食!
  他盼啊,盼啊,终于把第一拨流民给盼来了。
  这天,王府里足足架起了十余口大锅,稀饭,粗面馒头,不知道准备了多少,酒菜,也准备了十余桌。
  酒菜,那是给押送流民的屯卫吃的。
  稀饭和粗面馒头,那是给流民吃的。
  不是他太小气,主要,他明白,如果一开始对流民太好,流民就会以为他是个无脑的大善人,后面就很难管束这些流民了。
  所以,他给流民准备的就是陕西老百姓最常吃的稀饭和粗面馒头。
  原本,他以为十大锅稀饭,上百笼馒头,足够五百多流民吃了。
  不曾想,押送流民的屯卫才刚把馒头和稀饭发放下去,前面领到食物的一大半人已然把手里的馒头和稀饭全干完了。
  他们吃起东西来那叫一个恐怖啊,比拳头还大的馒头,几口就吞下去了,滚烫的稀饭,还没吹凉就倒进肚子里了!
  而且,这些人食量都不是一般的大,每人两个馒头一大碗浓浓的稀饭貌似还不够他们打个底的,吃完,他们眼睛还绿油油的盯着空空如也的铁锅呢。
  铁锅边沿还沾了些稀饭,估计,要没屯卫守着,这些人绝对会扑上去舔锅!
  尼玛,这是饿疯了么!
  朱器圾见状,连忙对赵正道和孙继文道:“赵伯,孙伯,你们再辛苦一下,煮上十大锅稀饭,尽量煮稠一点。”
  说完,他这才招呼押送流民的屯卫就坐,准备吃饭了。
  上百屯卫赶了两百余里路,那也饿得不行了,他刚一宣布开吃,众人便放开肚子,猛吃起来。
  这时候,他却没什么胃口了。
  因为这些流民实在是太惨了,饿得面黄肌瘦,摇摇晃晃不说,身上的衣服那简直就跟破布条扎起来的一样。
  两世为人,他还没见过这么惨的呢。
  唉。
  还好这会儿是秋天,要是到了冬天,不知道多少流民会冻死在野外!
  他正坐那发呆呢,突然,一声惊呼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