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
作者:
绣生 更新:2023-04-01 20:52 字数:3796
自第一场落雪之后, 上京纷纷扬扬下了十余日的雪。灰白的天,雪白的地,偶有鸟类划过长空, 羽翼搅乱纷扬雪花,鸣叫声传出很远。
上京城的气氛,亦如这天一样, 肃穆、冷寂,暗流涌动。
几经博弈, 拖延许久的殷承汝谋逆案终于盖棺定论。
冀州刺史殷承汝,私自调兵屯兵,暗中与西煌勾结,谋逆叛国,不忠不义, 经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会审, 判斩立决, 以儆效尤。
因殷家满门忠烈,为国为民,忠心耿耿, 圣上不忍寒忠烈之心,此案并不连坐。
而罪臣殷承汝, 定于十月初五午时三刻问斩。
行刑这一日, 不少人前去观刑。
有的是与殷家交好, 想去送殷承汝最后一程;有的则是纯粹看热闹,还有的,则是去打探殷家的态度。
不论是哪种人,他们都低调地隐在百姓之中,并未现身在刑场之上——殷承汝通敌叛国, 明面上,谁也不愿同他沾上太多关系。
永安王府的马车亦低调隐在人群中,叶云亭与李凤岐在其中,遥遥观察着刑场上的动静。
距离午时三刻只剩下半刻。殷承汝蓬头垢面被押在刑场上,面前是高高悬起的虎头铡。
他跪得笔直,蓬头垢面也掩不住他满眼的愤恨与不甘。
身侧,殷红叶捧着最后一餐饭,哽咽着喂到他嘴边。
——行刑之日,殷家只来了一个殷红叶。
因殷承汝之罪责并未连坐殷家,加上李踪对殷家有愧,特许其亲眷回京送他最后一程,以作弥补。
然而别说殷啸之,便是殷承汝的妻儿,也一个未至。
叶云亭放下帘子,神情越发担忧:“殷家这是已经有了决断了。”
此时不进京,恐怕是怕李踪借机将人扣在上京做人质。索性一个也不来,彻底断了李踪可能的后手。
李凤岐颔首,沉吟片刻道:“不出十日,云容那边便会有消息了。”
说话间,午时三刻已至,殷红叶被侍女扶着下了邢台,殷承汝被刽子手按在虎头铡之上,头顶铡刀折射着冰雪的寒芒。
他看着下头乌泱泱的人群,以及人群中不起眼的各府轿子与马车,冷笑一声,怒声道:“你们且都看着!这便是忠君的下场!我殷承汝这条命,不是因为通敌叛国没的,而是替皇帝赔的!”
话音未落,铡刀已经斩下。鲜血喷溅中,殷承汝的首级咕噜噜滚了老远,一双眼睛不甘地大睁着。
人虽死,最后的遗言却引起了百姓们的议论。他们不懂朝堂之事,只热烈地讨论着殷承汝这桩案子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冤屈。
唯有那些来观刑的官员,心中都震惊难安。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殷承汝被定罪之后,就隐约有风声传出,说他谋逆叛国是假,替皇帝去截杀玄甲军才是真。只是计谋败露,不仅没能成功截杀玄甲军,反而被永安王反将一军,以谋逆之名送上了刑场。
这传言出现的突然,也并无根据,然而殷承汝今日说他这条命是替皇帝赔的,便是侧面证实了这番传言。
殷承汝替皇帝卖命,最后皇帝却没能保下他。
这一场博弈,永安王到底更胜一筹。将宝压在皇帝身上的官员难免有些惴惴,毕竟谁也不愿做下一个殷承汝。
也有敏锐些的,发觉殷家人并未来送最后一程,暗地里一阵心惊。
叶云亭与李凤岐坐着马车原路返回。
行刑结束,观刑的百姓散去,长街两侧又重新热闹起来。叶云亭看着窗外热闹景象,道:“但愿这和平景象能长久些。”
京畿三州拱卫上京,若是殷家当真反了,上京危矣,恐怕会是一场恶战。
“该来的,躲不了。”李凤岐倒是不如他那般忧虑,北昭积弊已深,就算不是殷家,也不会陈家,王家。
积弊不消,隐患难除。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
这一日之后,李凤岐开始日日去早朝,散朝之后,也常有官员上门拜访。李凤岐议事并不避着叶云亭,叶云亭跟着耳濡目染,对北昭局势了解比从前更深。
初七时,朱烈终于从兵部讨到了军费。
十万两银子,对军队来说不算多,却也足够备下诸多有用之物。
叶云亭协助朱烈备齐了粮草兵器,便命人走水路以最快的速度往北疆运送。
如此又过七日,十月十四,云容传来急报,大都督殷啸之斩杀数名官员后,纠集八万将士,正往上京攻来。
急报传到御前时,叛军已经由中州出发,急行三百里,准备渡皁河。
自北昭立国以来,上京受陆州、中州、冀州三州兵力护卫,又有皁河与莽山两个天堑相隔,固若金汤,难以攻陷。
但中州冀州一反,由内攻陷,几乎没有阻隔。
消息一出,朝野震惊。
李踪大发雷霆:“朕心慈饶过殷家,他们却不知感恩,果真是狼子野心!”
“当务之急是立即调兵拦截,若叫叛军度过皁河,上京危矣。”兵部尚书出列道。
其余朝臣也纷纷出言附和。
李踪眼神阴鸷扫过一众官员,目光在没什么表情的李凤岐身上顿了顿:“诸位爱卿,谁能出战退敌?”
一众朝臣下意识看向前列的永安王。
李凤岐穿着深紫朝服,姿态从容。神情淡淡,仿佛殷家起兵造反之事对他没有任何冲击,又或者说……他早就已经料到。
众人心思各异,均目光殷切地看着他,等着他发话,
永安王的实力谁也不会质疑,即便他双腿不良于行,但行兵打仗,除了武力,还有谋略。
李踪的目光亦落在他身上,藏在袖中的手却紧紧地握成了拳。若是此时李凤岐能出手,上京之危必解。但他也清楚,此时的李凤岐绝不会再为他卖命。
而李凤岐果真如他料想中一般不发一言,对众人热切的目光置若罔闻。
“永安王可有良策?”
见他不出声,李踪朝前倾了倾身,凝着他问道。
李凤岐与他对视,极轻地笑了一下。拍了拍自己的腿,面露苦恼道:“臣这些日子为余毒所苦,双腿总疼痛难忍,哪还有闲暇去顾别的?恐怕无能替陛下分忧了,还请陛下恕罪。”
这一番话推诿之意连藏都懒得藏。
“……那永安王便好好养伤吧。”李踪这话说得咬牙切齿,望向一种朝臣的目光越发阴鸷。
他来回扫视着朝臣,目光忽然定在了垂首敛目未置一词的叶知礼身上:“中书令怎么不说话?你与殷啸之是翁婿,可曾听说了什么消息?”
“陛下明鉴!”叶知礼心头一跳,果断跪下,以额触地喊冤:“臣这些年虽与殷家来往颇多,但此事实在不知情。”他似哽咽了一声:“臣之次子上月方才被送去云容从军,若是臣早知此事,如何、如何会……”
他伏在地上,声音哽咽,几难成语。
李踪见他如此模样,嗤了声,却也懒得同他计较,此时就是杀了叶知礼泄愤,也不能叫殷家退兵。
他摆了摆手:“起来罢,中书令何必如此惶恐,朕只是随口一问罢了。只不过你同殷家到底是姻亲,于此事还需避嫌,这些日子,你便不必上朝了,在家中好好休息吧。”
叶知礼暗自咬牙,却也只能领旨谢恩。
李踪又扫了扫下头鹌鹑似的朝臣,敲了敲龙案,缓声道:“既然无人请缨,那便只有朕亲自任命了。”
“神策统军陈云,拿朕虎符,去城外点齐五万神策军,往皁河退敌。张义赵安领朕手谕,前往陆州加黎州调遣十万兵马平叛。”他眼中露出狠意:“十五万兵马,前后夹击,务必将叛军全部击杀!”
三人上前领命,其余朝臣拱手俯身:“陛下英明!”
*
散朝之后,李踪召了重臣去往政事堂议事。
唯有李凤岐与叶知礼二人被排除在外,随着一众官员往太和殿外走。
一个姿态闲适,优哉游哉;一个满腹心事,忧虑重重。
不少官员欲上前找李凤岐探些消息,但被他冷漠眼神一扫,又畏惧止步。
李凤岐不紧不慢与叶知礼同行,两人在宫门前分别,临上马车前,李凤岐忽然出声道:“齐国公可是在为二公子忧心?”
叶知礼眼神微闪,忧心忡忡地叹了一口气:“是啊,早知会有如今局面,我当初就不该同意他从军。”
李凤岐睨他一眼,也附和道:“是啊,若是当初二公子入得是玄甲军,或许就不会有今日两难的局面了。”
叶知礼勉强点头,心中揣度他忽然说这一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微微眯起眼睛,难不成是永安王看出什么了?
随即他又在心里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猜测。他做得天衣无缝,永安王不该看得出来。
“现在再说这些都迟了。”叶知礼面露无奈,深深叹息:“我只盼着殷家能念着夫人的面子,放小儿回来。”
说罢一副伤心过度不欲多言的模样,朝李凤岐拱了拱手,便转身上了马车。
李凤岐看着他背影,嗤了一声。
伪君子。
第53章 冲喜第53天 叫一声老师
云容急报传回来后, 李凤岐就没再上朝。他称病在府中修养,闭门不见客,将一波波上门的朝臣全都拦了回去。
神策统军陈云已经点齐五万兵马昼夜不停赶赴皁河, 最新传回来的战报,因连日大雪,皁河河面冰封已经十分厚实, 叛军已经准备渡皁河。叛军首领殷啸之坐镇中军,殷承梧带领小队人马已经度过皁河, 与陈云的人马交了两回手。
陈云领神策军迎战,不敌。
于是上永安王府拜访的人愈发多起来。
“今日来得又是谁?”李凤岐一边喂隼一边懒洋洋问。
“乃是侍中乔大人。”来通报的门房躬着身道:“可要回绝?”
“不必,”李凤岐手一顿,沉吟片刻,道:“将人请进来吧。”
叶云亭正给狼王梳毛, 闻言讶异看他:“王爷不是说这几日谁也不见?”
这几日, 朝臣们来了一波又一波。有的是想来讨个准信;有的是来给李踪当说客;还有的, 则纯粹是担忧战局,想求李凤岐出面平定乱党稳定局势。
但不论对方出于何种目的,李凤岐都没见。只将养病的姿态拿捏得十足, 两耳不闻外头纷争。
“乔侍中与旁人的来意不同。”李凤岐默了默。最后只能这么说。
门下省侍中乔海仁,今年六十有四, 官居一品, 却一生未曾娶妻, 过得十分清贫。他所有的俸禄,都捐出去建了善堂学堂。在民间有比肩青天的美名。
他出身寒门,一心为百姓谋福祉。在显宗皇帝在位期间,因数次直言显宗荒淫无度,虚耗国库, 几度被贬。后来显宗皇帝薨逝,李踪继位,李凤岐辅政,他方才官复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