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
作者:公子闻筝      更新:2023-03-15 12:24      字数:5390
  视频中的施暴者,以及被施暴者都被打码。
  “这则视频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正是不久之前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的关于校园暴力的视频。”蒋妤看向观众席,将所有人凝重的目光尽收眼底,“而这期暴力事件中所参与的所有人,都属于未成年人。”
  观众席上一片唏嘘之声传来。
  蒋妤继续说道:“我并非是在夸大事实,也并非刻意将这几则新闻挑出来吸引眼球,”蒋妤指着大屏幕,一条条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赫然在大屏幕上滚动着,“仅仅三天的时间,我们节目组找到了近五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五年间,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年间上涨68%,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
  当蒋妤看到这些数据的第一眼,许久没说话。
  你不深入了解一件事,是不会觉得它有多么可怕的。
  没有搜集这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是不会觉得这个社会竟然有这么多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
  而这些新闻之所以从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不是因为漠不关心,事不关己,而是因为纸质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是不能被广泛报道,被所有人知道的。
  而如今网络迅猛发展,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举国皆知。
  “提到这几个新闻,我要给大家科普一下,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之所以在校园暴力视频上给所有的人打上马赛克,是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所有的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蒋妤叹了口气,“十四岁的年纪,应该处于初二的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纯净的像一张白纸,没有经过社会的洗涤,还在学校里无忧无虑学习着书本上的知识,可是新闻上这些十四岁的犯罪嫌疑人,用最恶毒的手段,伤害或者扼杀了一条条无辜的生命。”
  整个演播厅在这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汇聚一处,望着蒋妤,认真聆听着她所说的一切。
  锃亮的大理石地板上倒映出蒋妤的身影,蒋妤低头的瞬间看到了自己眼眶的颜色。
  这样不行,太过感性容易让自己丧失理性。
  这是一期调查类节目,感性必须到此为止,太过感性的话,容易煽情与渲染,观众个人感情倾向会更偏向于自己,而不会保持头脑的清醒,独立思考。
  蒋妤一再告诫自己,自己只是主持人,主持人的作用是将真相与新闻传递给观众,在这传播的过程中,主持人保持客观且理性的报道尤为重要,主持人没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适量的煽情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过多的感性,只会干扰观众的判断。
  蒋妤抬头,再次看向观众席,“说了这么多,大家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可能有了初步的认知,但也有可能被我在节目中举例的新闻误解,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为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保护法确实主张惩罚为辅,教育为主,但也并非所有的未成年人犯罪,都不用承担责任。”
  大屏幕上出现几行字。
  ——我国刑法把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与完全负刑事责任三个年龄阶段,其中不满14周岁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无论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我国刑法第17条第二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的人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阶段,称为完全负刑事责任阶段。[百度百科]
  “也就是说,十四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罪与非罪的分水岭。十四周岁以下,不负刑事责任,十四周岁至十六周岁,对故意杀人等八种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十六周岁以上,负完全刑事责任。[百度百科]而那些新闻中免责的未成年人,也是由于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也就是说,如果犯罪嫌疑人未满十四岁,可以不用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
  蒋妤目光灼灼望着镜头,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未成年人犯罪新闻越来越多,因为什么?”
  第82章 第 82 章
  因为什么?
  在蒋妤问出这个问题时, 观众席上所有的人下意识的在心里问了一句, 为什么?
  因为迅猛发展的网络?因为这个高楼鳞次栉比的社会?亦或者是因为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管教的家长?
  蒋妤看着镜头, 她说:“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 家庭,家长,学校,老师,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之初, 性本善, 没有哪个人生来就是充满着邪恶与戾气, 他们也曾单纯善良,可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 我们请到了教育专家孙一书教授与法律学专家邢正文律师。”
  全场掌声雷鸣,在热烈的掌声之下,孙一书教授与邢正文律师从侧门走进, 来到演播台中央,在蒋妤的引领下,坐到了嘉宾席上。
  孙一书教授直言不讳, “刚才蒋主播说的很对,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 家长, 学校, 老师,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些年里,我研究这些犯罪孩子的家庭,大部分孩子的家庭并不健全,是破碎的,甚至于是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走上犯罪的道理并不奇怪,孩子的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蒋妤点头,“在我调查少年犯罪案件时,深究其背景,很大一部分犯罪的青少年有一个残破而不健全的家庭,孩子是否走上歧路,父母的引导是关键。”
  “家庭原因只是其一,而学校,也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孙一书教授说:“学校是学生的启蒙,能否得到完善而又全面的开发,老师的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校以及老师宗旨,只管教书,不管育人,重视学业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在忽视了德育体智美的教育。”
  孙一书说到这,蒋妤不禁想起了视频中遭受校园暴力的张斐。
  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学校遭受同学的暴力伤害,而老师以及同学的冷眼与轻视,流言蜚语,无形之中,一步步将张斐推向了边缘。
  所幸的是,张斐没有彻底被校园暴力与老师同学的冷漠中击垮。
  有人救了他。
  “第三,社会原因,不良的社会风气促使青少年还未完全健全的三观走向了极端,最近网络的兴起,将还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吸引并沉迷其中。”孙一书教授顿了顿,“以上我所说的,都是客官存在的原因,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也是不少。”
  蒋妤点点头,“既然孙一书教授说了这么多,那么我想请问邢律师您一个问题,我知道您在法律界是泰山北斗,那么您一定研究过未成年人保护法。”
  “当然,”邢正文律师点头。
  蒋妤说:“我在调查此次的选题时,曾经见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名未成年人常年遭受四名未成年人的殴打,屡屡重伤,但是因为是未成年人,所以法律并没有惩戒他们。然而有一天,这名未成年人在四名未成年人聚众殴打之下,迫于无奈反击,失手将其中一名施暴的未成年人打成重伤。”
  “当然,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名失手伤人的未成年人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惩罚,因为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目的,是教育而非惩罚,可是当一次又一次的作恶,善良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被人作践殴打时,这样的人是真的不懂事吗?”
  说到这,蒋妤顿了顿,她看向邢正文律师,“邢律师,请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初衷,想要保护的究竟是谁?是四名屡屡伤害别人的未成年人?还是那名迫于无奈而反击至他人重伤的未成年人?”
  邢正文律师沉默片刻,这个对法律条例倒背如流律师在镜头面前叹了口气,他看向了蒋妤,说:“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是全体未成年人。”
  蒋妤凝眉,“也包括怀着恶意的未成年人?”
  邢正文律师点头,“包括!”而后他补了一句,“至少现在包括!”
  “罪与非罪的年龄界限真的严谨吗?犯了罪的未成年人真的不需要收到任何惩罚吗?”
  邢正文律师说:“年龄界限严谨是否,需要国家去探讨,是否应该收到惩罚,也是国家思考的事。”
  蒋妤点点头,她继续面朝着观众,说道:“未成年人保护法面向的,是所有的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罪与非罪的界线是十四岁,”蒋妤淡淡环视着观众席,“我想,此刻可能在场大多数的观众心里现在愤怒不已,是的,我的心情曾经也和你们一样,愤怒。”
  “可是当我继续深入的调查之后,我心里的愤怒渐渐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悲哀。”
  蒋妤身后大屏幕上播放着一则采访视频。
  是蒋妤采访本地某工读学校学生以及老师的视频。
  视频中,工读学校大多破旧,且地处偏僻,三两栋教学大楼,以及一栋寝室楼,从生锈腐朽的大门口,一眼便能看全整个学校的样貌。
  视频中学校老师向蒋妤介绍,学校如今在校的学生仅余二十五人,在校的学生大多数为犯罪后,经过家长同意,被送到学校的人。镜头前的操场上,镜头远远朝着学生聚集的地方拍过,有人在做俯卧撑,有人在蛙跳,隔得太远,天色又暗,一张张脸在镜头前完全看不清楚。
  杂乱无章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依稀可听见的,那是在读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随着队伍面前挥着教鞭的教官训斥的声音,背读弟子规的声音一声声,盘旋在校园操场上空,灰蒙的天穹仿若一池雨后浑浊的湖泊,回荡的余音在这湖面上掀起一层水波,一圈一圈,扩散开来。
  蒋妤面对着镜头,说:“据调查,全国仅有六十七所工读学校且绝大多数门可罗雀,这个工读学校,在停办了十五年后重新招生,来就读的学生仅二十五人,而在校教职工二十九人,其中老师二十人,几乎是一名老师带一名学生。”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在学校里这些学生的日常,这些学生每天早上起床进行晨跑与运动,晨跑运动之后回教室,背诵弟子规和三字经,当然,也会有老师进行相应的文化教学。”
  身后视频在学校教室拍摄走过,朗朗读书声在教室中回荡。
  依旧是一张张模糊的脸与那些沉默的背影。
  视频中的老师说,在工读学校里的学生,主要目的是进行改造,既然是改造,那么老师以及教官的手段自然不是普通学校那样。
  老师说,都是些犯了事的人,心思早就不正了,普通的手段驾驭不了,只能来点特殊的手段。
  镜头里老师背后的走廊,突然发生变故,老师和学生发生冲突,学生痞里痞气梗着脖子,朝着老师瞎嚷嚷,脸上满是凶狠与戾气,老师凝眉,怒斥之下学生反而大着胆子与老师推搡起来,教室里的学生纷纷从窗口探出个头来,朝着那与老师发生冲突的学生欢呼叫好,兴奋得,好像那学生是个英雄。
  有教官赶来举着教鞭训斥探出头的学生,喝令他们回教室读书,而那名敢与老师发生冲突的学生,此刻却被带去了老师办公室,没过多久,惨叫哀嚎的声音从办公室里传来。
  镜头面前的老师似乎于此习以为常,甚至于向镜头前直言不讳,“背诵弟子规,是想让他们得到道德教育,但如果一般教育无法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肯定是要用一些特殊手段的。”
  所谓的特殊手段在镜头前的意思,不言而喻。
  教室里那些像欢呼英雄一样欢呼那个学生的同学们,此刻低着头,诵读着面前的弟子规,三字经。
  蒋妤问镜头前的老师,所有犯罪的未成年人都会被送进工读学校吗?
  老师想了一会,摇头,“也不是,送入工读学校,需要家长的同意,而同样的,想要从工读学校出去,也需要家长的签字。”
  老师还说,学校里有个学生,在学校待了快四年了,还没能出去,就是因为他的家人一直没来学校签字,没人愿意管他。
  镜头的最后,是一辆鸣笛的警车一路从校外开进校内,警车上下来两个警察,将一学生交到了前来接人的学校老师手里。
  那男孩低着头,走路懒懒散散,一副痞子样,跟着老师,提着自己的行李物品,大摇大摆走进了学校寝室楼。
  没人知道他因何而来,也不会有人知道在未来改造的日子里他会不会学好,更不会知晓在离开学校后,这些他会走上那条路。
  他和所有被送进来的学生一样,接受着人生本该在懵懂时期便知道的道德,遵守着最基本的守则与规范。
  狭窄的学校上空晴空万里,操场上早训的学生嘹亮的声音惊起一侧栖息的鸟儿振翅高飞。
  在这最美好的年纪,最应该灿烂大笑的年纪,却被困在这小小一方里,麻木并叛逆的,接受最原始的教育。
  蒋妤面对着镜头,“我曾经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愤怒,可是现在,我为他们感到悲哀。”
  第83章 第 83 章
  在无知无畏的年纪, 轻易断送了自己的一生。
  蒋妤面对着镜头, 继续说:“其实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时, 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代表着什么,更不知道这件事之后的后果。”
  蒋妤将身体倾斜,朝后方介绍道:“这是我在工读学校的采访。”
  屏幕上是一个瘦弱的男生背对着镜头, 声音经过变音处理,光线顺着镜头而来, 耀眼的, 那男孩子的身影都看不太清。
  这是一个亲手杀死了自己堂妹的男生。
  年仅十三岁。
  镜头前的蒋妤问他, “你当时为什么要杀死你的堂妹?”
  男生垂着头,或许是因为紧张, 又或许是因为对这问题的焦虑不安,男生两只手扣在椅子的边缘, 指甲在木椅子上刮出一道道浅浅的痕迹,他说话的声音极慢, 即使是经过变音处理, 也能听出他声音的凝滞与不安。
  “我不知道, ”男生说:“我当时没想过要害死她,我只是想让她别告诉我爸妈我在打游戏, 可是她就是吵着要去告诉我爸妈,我不想让她去,所以就捂着她的嘴, 我没想到她就那么死了。”
  “你爸妈不许你玩游戏吗?”
  男生摇头, “不许, 被他们知道了,他们会打我的。”
  “你爸妈对你很严格?”
  男生点头,“他们希望我把时间花费在学习上。”
  “你有周六周日吗?”
  男生摇头,“没有,我周末上午要练琴,下午要学画画,晚上要参加补习班……”说到这,男生的声音倏然激动起来,“我好不容易有个空闲时间可以休息,我就想玩把游戏,就玩一把!可是她偏偏要去告状!”